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

漢字的起源

漢字的起源
漢字已有五千年的歷史。它由記事符號和記事圖畫演變而成。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上,就出現圖畫和符號,它就是漢字的前身。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成熟漢字,是公元前十四世紀(商代)刻於獸骨和龜甲上的文字,稱甲骨文。已使用單字四千六百多個,形聲字已佔一定比例,已是發展成熟的文字了。
繩結說
在文字產生之前,人們為了幫助記憶,采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,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。中國古籍文獻中,關于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。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《周易·系辭下傳》中說:“上古結繩而治,后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。
八卦說
《周易.繫辭》「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,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於是始作八卦. 」
河圖洛書
何圖傳說:伏羲是我國傳說中三王五帝之一,當他為天下王的時候,他就對日月星辰,季節氣候,草木興衰等等,有一番深入的觀察。不過,這些觀察並未為他理出所以然來。一天,黃河中忽然躍出了「龍馬」,也就是這一刻,他突然發現自己正處於一種強烈的精神震撼之中,深切地感到了自身與所膜拜的自然之間,出現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和諧一致……他發現龍馬身上的圖案,與自己一直觀察萬物自然的「意象」心得暗合,就這樣,伏羲通過龍馬身上的圖案,與自己的觀察,畫出了「八卦」,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「河圖」。洛書與大禹:自伏羲發現河圖,這以後差不多過了八百年,當時洪水泛濫,百姓流離失所,大禹臨危受命,婚後第四天就率眾治水,並且三過家門而不入。各種方法都用過了,大禹始終沒有找到治水的良策,後來有一天,他發現一隻五色彩龜出現在洛水,背上的紋理形態如同文字,就此,大禹就發現了「洛書」了。


倉頡造字
「倉頡造字說」在戰國時即已流行。《呂氏春秋‧君守》說:「倉頡作書,后稷作稼。」《荀子》、《韓非子》也有記載。《淮南子‧修務訓》高誘注說:倉頡「生而見鳥跡,知著書」。到了秦漢時代,這種傳說更加盛行。許慎《說文解字‧敘》:「倉頡之初作書,蓋依類象形。」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?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,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,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,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,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用的交際符號,於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。 宋代淳化年間,有一部著名的書法集子叫《淳化閣帖》,其卷五載有古篆書二十八字,傳說是倉頡所寫。
圖畫說
現代學者認為: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。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,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。 公元前4,000年左右,出土於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、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(性質應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號,當時正處在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),有四個鳥形圖案,與古漢字中的「鳥」(上行)和「隹」(下行)對照,十分相似。《說文》說,「隹」是短尾鳥的總名。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,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,形態逼真,栩栩如生。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「魚」比較,其相似的程度,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chiculture.net/php/frame.php?id=/cnsweb/html/0601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XmwyWJGaBRk5PO3qtnLiUAap6d6Mag--/article?mid=32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